首页 动态 > > 正文

癌细胞最喜欢的一类食物,千万少吃!

2023-06-19 21:33:26 来源:互联网 分享到:

现在社会癌症高发,研究表明,至少有 40% 癌症的发病与饮食不当有关,生活中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可诱发癌症。

比如有人以甜饮料代替早餐,有人在饥饿的时候以糖果、甜食来充饥,这样做对防癌非常不利,因为这些食物都添加了“精制糖”。

01 什么是“精制糖”


(资料图片)

精制糖是指经过一系列化学加工后的纯度极高的食用糖产品,包括白糖、红糖、葡萄糖、果葡糖浆、麦芽糖浆、冰糖等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》的建议,居民添加糖的摄入量,每天应不超过 50 克,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。

过多食用含有精制糖的食物后,血糖迅速升高,很快就有饱腹感。这样就会降低食欲,还会影响消化吸收,从而造成其他营养物质的缺乏,尤其是维生素 B1 的缺乏,久而久之会出现厌食、呕吐、消化不良以及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。

另外,糖的消化过程还会消耗大量的钙,容易引起骨质疏松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还需要注意的是,肿瘤细胞对葡萄糖“情有独钟”。过量摄入的精制糖在人体内会分解成大量的葡萄糖,这也相当于间接为肿瘤细胞的野蛮增殖“添一把火”。

临床上也发现,高糖饮食会导致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,对于有胰岛素抵抗的人群来说,高胰岛素水平会增加结直肠癌或其他肿瘤的风险。

02 哪些食物精制糖含量高?

生活中以下 3 类食物精制糖含量较多。

1. 一些零食:包括糖果、糕点、蜜三刀、爆米花、雪饼、蜜饯、果脯干、各种糖果、雪糕、冰激凌等;

2. 含糖饮料和冲调饮料:包括一些品牌的核桃粉、芝麻糊和运动饮料等,以及可乐、果汁、冰红茶、雪碧、奶茶等;

3. 高糖主食和菜肴:包括糖三角、糖油饼、拔丝山药、拔丝红薯、糖醋排骨、红烧肉等。

为减少精制糖的摄入,大家在购买食品时要养成看食品标签的习惯。标签上是按成分的多少排序的,如果白糖、白砂糖、蔗糖、果糖、葡萄糖、糊精、麦芽糊精、淀粉糖浆、果葡糖浆、麦芽糖、玉米糖浆等字样排在前面,一般来说精制糖含量会偏多,应少买、少食。

那么,日常中应该从哪些食物中摄入碳水化合物呢?

碳水化合物最重要的来源是主食。

一般成人每天主食摄入量要保证在 300~400 克(生重),在考虑胃肠吸收能力的前提下,要注意粗细搭配,不要仅仅吃白米饭、白面条等精制主食。关于主食摄入,可遵循如下 3 个小技巧:

1. 巧搭配

杂粮、薯类、杂豆类食物血糖生成速度比较慢,同时又富含蛋白质、微量元素、维生素、膳食纤维、植物化学成分,是比较优质的主食选择。建议选择主食时种类尽量多一点,做到粗细搭配,同时兼顾食物的多样性。

2. 算好量

我国膳食指南推荐蛋白质占供能比的 10%~15%,脂肪占 20%~30%,碳水化合物占 50%~65%。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,对于主食摄入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。

●20 岁以下:蛋白质供能占比 15%,碳水化合物占 50%~55%,脂肪占 25%~30%;

●20 岁以后:逐渐增加碳水化合物,逐渐减少脂肪供能比,蛋白质变化不大;

●晚年时(男性约 60 岁,女性约 70 岁):蛋白质供能占 10%~15%,脂肪供能占 20%~25%,碳水化合物供能占 60%~65%。

3. 善烹调

全谷物和杂粮由于膳食纤维含量较高,口感往往不佳,对消化吸收也有一定的影响。对于咀嚼能力和消化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来说,要注意主食加工时的适口性,尽量选择“粗粮细做”的烹饪方法,并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餐方式,防止过多地刺激胃肠道。

最后,祝大家都能有一副健康的身体。

编辑 / 张姗

来源/科普中国

关键词:

x 广告

临沂市举行首批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授牌仪式 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

首夏犹清万物秀,芬芳四溢聚蒙山。为充分发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级金字招牌作用,全力服务激活蒙山旅游战略,大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

郑州新郑挂牌出让5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起始价1.74亿元

5月20日,郑州新郑市公共资源中心披露,以挂牌方式出让5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。据观点新媒体了解,新郑出(2022)11号(网)地块位于新区万福路

4.2万余名残疾人有了专属辅助器具

市残联辅助器具中心为我提供的这辆轮椅,可以躺可以坐,时间长也不太累。由于交通事故导致高位截瘫,张家口市桥东区重度肢体残疾人边海卧病

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张家口驻防队伍圆满完成任务

近日,在跨省驻防460余天,圆满完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森林防灭火、应急救援等安保任务后,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张家口驻防

张家口宣化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全面提升登记服务工作效率

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,半个小时就办完了,没想到这么方便。近日,在宣化区不动产登记中心,前来办理房屋抵押手续的市民孙淑苗高兴地对记者说
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北方地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  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